温瑞塘河源远流长,塘河文化如同中华民族之风情,世袭流传,一脉相承。塘河耕读文化是塘河两岸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特有风俗文化中的瑰宝,凝聚了儒释道等宗族文化精华为一体的优秀传统文脉。
经学者研究,温瑞塘河农耕文化,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秦汉之前为采集、打渔、捉贝时期;秦汉为原始农耕和自然养殖相结合时期;东晋南北朝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耕时期;唐宋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结合的农耕时期;明清为农工商各业相结合时期。
唐宋时期,在瑞安塘河两岸,平原人口迁入开基建村,人们兴修水利发展农副业、创设书院斯文教化,耕读文化得以快速发展。
人口迁徙开基建村
从温瑞塘河两岸人口变迁史来看,唐贞观年间(627~649),莘塍即有先民迁入,在此围涂垦殖,煎盐开荡,开基建村(因塍堤交错,故名新塍,后名莘塍)。
五代时期(907~960),项氏由湖州苕霅移居安固县城南堤,其后代分移隆山三圣门开基建村(村因明朝时建有三座圣旨牌坊而名)。随后有丽岙叶宅叶氏、梓岙上叶叶氏、罗南八水陈氏、场桥后垟陈氏,纷迁徙开基建村。
后晋天福(936~944)时期,白门泊岙、民公上沙塘鲍氏入徙开基建村。
北宋(960~1127)初,上韩韩氏、仙岩下林蔡氏、东山中埠陈氏张氏、白门下川多姓、梓岙后东董氏(后东即后董谐音)、梓岙横坑陈氏、梓岙沈岙沈氏翁氏、凤山湗村陈氏(宋陈傅良故里)、凤山凤胜董氏、凤山彭岙彭氏郑氏、海安石岗黄氏、仙岩渔潭前姜氏、仙岩岩下朱氏、场桥五方陈氏(以开磨坊为业,为五方)相继迁入开基建村。
其他年代建村的有,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场桥五林林氏、丽岙河头林氏;宋真宗赵恒间(998~1022),三都垟头林氏、莘塍上望林氏;宋仁宗嘉祐(1056~1063),罗南前庄庄氏;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隆山周湖已有村名;宋神宗熙宁元丰(1068~1077)间,隆山十八家(本名白岩阳)因李氏迁此(李拆字为十八子,故改名十八家);宋哲宗元佑(1086~1094),仙岩穗丰李氏;宋徽宗赵佶大观间(1107~1110),梓岙莘田孙氏,由于建村时此地农田松软,耕作间水没膝,故称莘田(莘田是深田的谐称)。
南宋(1127~1279)年间,南宋袁州太守邱汉规的花园“罗南花园”兴建;虞氏自双桥迁徙罗南吴岙(吴是虞谐音);莘塍仙浃季氏、新华前池池氏、塘下河门陈氏、罗南双桥虞氏、新华上潘潘氏、筼筜何家庄(旺家庄)东山埭头何姓、鲍田原鲍氏和后戴氏、汀田张氏、丽岙任氏、新方袁氏、仙岩屿岙翁氏、渔潭胡氏、南镇缪氏、大典下余氏、三都里北垟李氏、丁姓迁居莘塍丁田,以姓名村(曾名汀川,后雅称今名汀田);白门下章林姓、场桥西岙李氏、梅头东岙姜氏、梅头埭头张氏、梓岙上金和塘下下金金氏、场桥方宅方氏等,纷至沓来……
由于南宋期间,大量姓氏迁入开基建村,人口不断暴增,塘河两岸农耕经济的繁荣得到迅猛发展。
兴修水利发展农副业
塘河两岸田地低洼,为确保农业丰收,改良土地、兴修水利成为重中之重。唐宋时代,因为外来迁入人口的增长,迅速出现密集型村庄,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结合的农耕经济发达,促进了百姓筑坝、开沟、引渠、造陡门的热潮,其间建于北宋元丰四年海安镇石岗村的石岗陡门为著。
当时,农田灌水也已用上龙骨水车。这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宋淳熙十四年(1187),大儒陈傅良任主管地方事务的湖南桂阳军知军(与知府知州同级的地方官)时,在当地给以大力推广,使当地农业生产有较大的提高,农民生活相应得到改善。
△脚踩龙骨水车(资料图片)
本地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同时促使了其他经济作物,如柑橘、甘蔗、菱角、桑蚕、咸草、苎麻等也得以加速发展。像多产的柑橘,曾为皇家贡品,茶叶、红糖等也颇有声誉。那时的手工业和商业也跟着发达起来。陶瓷、造纸、雕刻、漆器、刺绣、制伞、皮革、草席、笺纸等手工业产品销往全国。盐业、渔业随着灶户、渔户的增多,也快速地发展,如“双穗盐场”成为江浙产量最高的盐场。温瑞塘河以东沿海,渔户们除了出洋捕捞外,还在滩涂赶潮,以“插䇴”捕捉为副业。
温瑞塘河水系形成了为稻谷、经济作物、手工业品、海产品和食盐等漕运要道,沿河集镇逐渐出现水运港埠。漕运埠头有黑河潭、丰湖、九里汇、莘塍、塘下、穗丰、霞林、帆游、白象、梧田等初具规模。温瑞塘河两岸富庶之地,成为人文鹊起的“鱼米之乡”。
创设书院斯文教化
基于人口的迁集,开基建村,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士人官宦家族的迁入,文化教育受到了重视,创办教育机构,发展教育,塘河两岸耕读文化得以滥觞。
随之,县学、书院、学塾相继创设。北宋时期,在县城始建古县学——儒学,名曰“学宫”,位于孔庙之东。瑞安书院始于宋,原为藏书、修业之所,后以讲学、考课为主,兼藏书和祭祀。书院订有学规、准则,崇儒尊孔,训教合一,教人为学、修身、处事、接物之道,训以封建纲常伦理道德,以儒家经学为主讲内容,旁及史书诗文,以应科举考试。经费来源不一,分官办、地方捐资、族办(学田)、私办等。主持人多为当地名儒学者。
宋代温瑞塘河两岸主要书(塾)院有:
塘岙书塾,是开创永嘉理学之先河,后被永嘉学者尊为“皇祐三先生(王开祖、丁昌期)”之一的隐士塘岙先生林石(1004~1101)掌教。他坚持用《春秋》教授生徒,对永嘉学者周行己、许景衡等人颇有影响。
筼筜书屋,位于君子石,亦由林石创建。
南山书塾,郑士华建于帆游乡南山里,延师以教弟子。
浮沚书院,北宋政和间(1111~1118),由南宋永嘉学派的先驱者,被誉为永嘉学派开山鼻祖的周行己创于温州城内雁池,讲学授徒,传授程颐伊洛之学,传播洛学和关学,对温州乃至浙江省的学术发展颇有影响。
仙岩书院,陈傅良创建于仙岩,原为陈傅良读书处。他主持仙岩书院,制订规约,授徒讲学,学重“经世致用”;四方学子紧相追随,门生蔡幼学、曹叔远、木天骏、朱黼、钱文子等皆为名士。绍熙二年(1191),传说理学家朱熹来仙岩访陈,手书“溪山第一”“东南邹鲁”两匾额。
明黄思亲《仙岩寺心极书院记》云:“故宋宝谟阁待制陈先生傅良尝读书仙岩之隈,薛季宣访之,获闻参前倚衡之说,遂弃旧学,从游滆上,究心圣贤之道,尽得其本末,为东瓯士子宗师,由是名以益重,文掩天下。”后来,陈傅良转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常受邀到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讲学,从学者甚多。这说明了温瑞塘河的两岸耕读文化,不仅在本地东海沿岸茁壮成长,还传播到了陆域内地。
塘河耕读文化不仅派生出以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本篇不赘),还形成了以湗村陈氏、鲍田戴氏、汀田张氏、莘塍南镇缪氏、仙甲季氏、丰湖胡氏和王氏等文化望族。
注:标题为编者所加,原题《温瑞塘河的耕读文化》。本文有删节。